AI应用元年,这场标杆赛事见证了中国的创新速度与野心

机器之心Pro,2025-09-10 12:27:56



机器之心原创

编辑:吴昕

一场关于未来金融智能的集体预演,见证了创业者们的冲刺,也折射出一个行业的进化。

2025 年的 AI ,正在上演「双线长跑」。

一端是大模型底层的持续进化,远未触顶;另一端是场景应用集中爆发。

来自 a16z 最新发布的全球百强 GenAI 应用榜单,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在「 AI 如何改造行业」应用上,中国玩家已展现出全球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又添了一把柴。AI 的赋能范围,正从新质生产力的试点,扩展到全社会,被视作未来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这股脉动,在 AFAC2025金融智能创新大赛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连续举办三年的金融智能标杆赛事,它已成为海内外 AI 创业团队的聚合地。在为期三个月的赛程中,11 支队伍从初创组脱颖而出——

获奖方案直击真实金融痛点,覆盖底层技术突破与复杂系统工程,落地性极强,跨界创新尤为显著。



11支获奖团队的项目方向、技术亮点和应用场景,大都直击真实金融痛点,落地性极强,「跨界」创新明显。

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其规模和影响力不亚于十年前的互联网创业浪潮,评委们直言。

但与那时不同,AI 已不再是「附加选项」,而是新兴企业的底层基础设施——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也更难以回避。「在这场竞赛中,中国跑在了前列。」Roselake Ventures 共同创始人及合伙人阳靳光说。

中国的应用落地速度是全球领先的,另一位评委、xcube.co 首席幕僚长兼董事、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和 GFTN 日本论坛官方大使 Eelee Lua 相信,到 2030 年,AI 将在技术突破和产业落地上带来「更多重大」的创新。

「归巢」父子兵

11 支获奖队伍中,有一对组合比较特别:32 岁的徐周明和 60 岁的父亲徐俊。

今年大赛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地的 AI 人才集体「归巢」,回国创业和参赛。参赛者年龄跨度从 20 岁到 65 岁,创业热情跨越世代。徐氏父子的故事,正是这股浪潮的缩影。

徐周明是「 90 」后,本科就读于香港(数学与金融双学位),毕业后进入顶尖投行做持牌交易员,拿下 CFA 证书,随后转向家族办公室和对冲基金。

2019 年,他决定把「 AI + 金融」的直觉转化为事业,在大湾区创立香港凤凰涅盘科技。



初创组答辩现场,徐周明进行方案分享。

这一次,他们带来的项目被称为「反洗钱 3.0 」,技术核心是群体学习:结合联邦学习与区块链,解决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难题。

传统联邦学习虽然能让数据留在各银行本地,但聚合过程仍依赖中央处理器,一旦被黑客攻击,就可能通过反推泄露敏感信息。

徐周明的方案,是彻底「去中心化」——在联邦学习框架中引入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让不同节点随机承担聚合任务:这一轮可能在 A 银行完成,下一轮可能在 B 银行完成,从根源上消除中央节点的单点风险。

与他并肩的是父亲徐俊,自称「老行政」。在内地行政体系工作多年,他更关注原则与方向,「我们的技术要为祖国、为社会服务。」



徐俊在初创组答辩现场,为台上正在路演的儿子徐周明拍摄记录。

父子同台并非噱头,而是一种中国式创业的缩影:国际先导与本土落地的对接。

香港的金融环境提供了跨境、跨国的先导性难题,逼迫团队更早面对数据主权与隐私计算。他们的体系已在香港部分金融机构试点,并得到数码港等机构支持。

来到上海参赛,则让他们有机会把国际化经验与技术移植到内地——而内地,尤其是上海,拥有广阔的落地土壤。

「海归团队常常被批评水土不服。」徐周明承认。父亲的加入,恰好补齐沟通与制度上的短板。对这对「父子兵」而言,技术与制度、全球视野与本土语境,正试图在同一条赛道上同步加速。

硬核创新,跨界浪潮

如果说「归巢」是一大趋势,那么「跨领域」则是另一条清晰的注脚。

像徐周明那样,把联邦学习与区块链放进同一套方案的案例并不少见。光通信、卫星遥感、图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正与金融场景叠加,参赛方的出身各异,却指向相似的目标:缩短时延,降低风险,提升合规效率。

冠军项目来自光通科技。他们用光通信技术重塑金融交易网络,搭建起一条比高铁还快的金融专用信息高速公路。

自研的 2 Tbit/s 光模块,按团队说法,足以支撑每秒数百万张高清图片的传输。而关键部件——硅光微环调制器、PIN 探测器和封装平台——全部自研,目标直指国产化与安全合规。

而拿了二等奖的岙邗科技,则把卫星遥感的「天眼」对准了金融风控。他们提出「卫星遥感+信贷立体化风控全周期监测方案」,已在部分金融客户中落地。

所谓「全周期」,是利用卫星每 15-30 分钟的重访能力,持续追踪目标的时序变化;而「立体化」,则能从三维角度获取信息,比如估算树木高度、区分树种。

负责人陈镜荣举了个例子:台风过境后的江浙农田,农户只需在保险 App 上标注地块,后台就能通过卫星影像自动估算淹水面积与倒伏程度,赔付额度随即生成。



初创组答辩现场,陈镜荣进行方案分享。

过去几百万亩地要靠大批调查员逐户走访,既耗时又难免夹杂人情因素,他告诉我们,如今赔付误差被控制在 5% 以内,赔付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天,甚至数小时。

支撑该方案的,是自研的 5 nm 级高光谱分光器(可用于分析地质成分),主动多极化微波成像雷达(可穿透云层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成像),以及多种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算法与低照度图像增强技术。

另一位二等奖获得者图盾科技,则把学术界的「图计算」带入金融风控一线,把行业普遍仅约 10% 的风险识别率提升到 50% 以上。该项目去年还斩获日内瓦与纽伦堡发明金奖。

团队负责人秦宏超博士留校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并首次将图计算方法应用于金融风控。



初创组答辩现场,秦宏超进行方案分享。

以票据中介识别为例,秦宏超解释说,传统方法多聚焦单一用户的交易数据,如短期内票据流转的数量、金额,容易将建筑企业的高频大额流转误判为异常,误报频繁。

图盾的方案则在学习用户金融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图神经网络,深度建模由票据流转形成的关系网络,使系统能够理解用户之间的业务往来与资金流向。同时叠加时序建模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个体时序交互与群体(同伙或关联方)行为模式。

只有当某个用户在金融行为、关系网络、时序交互与群体模式等多个维度同时「高亮」时,才会被判定为高风险。在一次银行测试中,图盾提交的 200 余个名单里,55% 被确认为疑似票据中介,远超行业均值。

我们的技术在百万级数据集上 2 秒内挖掘出 5 个节点的时序模式,而传统数据库的 join 操作需要上千秒才能完成。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额外的高配算力,银行现有设备就能支持。」秦宏超强调。

多元与包容

大多数获奖项目有着相似的轮廓——

直击金融的核心痛点:反欺诈、反洗钱、信用评估等;成果不再停留在 PPT,而是真实运行在银行、证券、保险乃至对冲基金的业务中。

例如,金蝶征信凭借一套「足够成熟」的知识图谱增强风控大模型,已与两百余家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

图盾科技的方案也在五家银行、证券所、蚂蚁集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一家反洗钱公司中落地应用

但在同一个舞台上,还闪耀着另一种光。

大三学生李天一和他的团队「厦门蓝天之上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一款与金融智能并不密切相关的应用:让手语在屏幕上实时转化为文字。它也没有炫目的技术,却让这个舞台更显多元与包容。



初创组答辩现场,李天一进行方案分享。

李天一就读于闽南理工学院机械电子与工程专业,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灵感源于一次支教: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听障孩子在课堂与生活中仍被沟通高墙隔绝,能不能用 AI 为他们做点什么?

由于市面上缺乏高质量的手语数据集,他们只能亲自采集、逐帧标注:录制视频,切分图像,再一点点加标签。如今,团队已覆盖上百类基础手语。

在实验室中,模型准确率可超过 80%;但在真实环境里,光照、角度、背景噪声常使效果打折。如何让模型更具泛化能力,成了李天一和他的团队必须攻克的课题。

算力有限,他们更多依赖免费或低成本的云资源。李天一坦言,工作量太大,但愿意慢慢补。

这次参赛契机也很朴素,「朋友介绍来的,听说有奖金。」他笑说。平日他们靠算法比赛奖金维持运转与研发,「如果拿到奖金,就买器件、上设备,继续打磨产品。」

是舞台,也是孵化器、风向标

在 AFAC 的舞台上,奖金有时被定义为一种燃料。李天一已经为它找好了去处,投向一个智能假肢项目。

而对那些历经赛事洗礼的老将来说,它的吸引力不在奖金数字,而是赛道专业与场景真实。

徐周明曾活跃在各类创新赛事,累积斩获 80 余项奖项。他强调,区别于那些「泛行业」舞台,AFAC 的专注与专业性,反倒让他们更有底气展示「真东西」。

这种专业不仅刻在赛题上,更写进评审团的构成与一次次点拨里。

近五十位来自技术、产业和资本的评委,台上「问诊」、台下拆解,从企业出海到落地挑战、从合规难点到资本语言,甚至为团队开出「组队」处方,帮助他们寻找通向未来的路径。

阳靳光把非洲、中东、东南亚的早期投资与孵化清单带进赛场,他在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领域的下注,正好与不少项目的「跨界融合」相互呼应。年轻团队希望借 AFAC 完成从 0 到 1 ,他则用资本吸引力与跨境落地的标尺,为他们衡量可行与不可行。

来自新加坡的 Eelee Lua 则凭借 17 年的金融科技与合规经验,帮参赛者判断方案是否能真正走到市场那一端。

例如,金蝶征信计划出海,将技术能力延伸至东南亚、美洲市场。农产品种植的周期,中外类似,这类数据可以复用。但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当地金融机构的配合与本地化改造。这正是投资人和顾问网络发挥作用的地方。

针对岙邗科技的遥感影像数据安全与合规挑战,评委建议探索「存算分离」模式:影像数据归属客户,团队仅负责处理分析,从而规避敏感风险,陈镜荣坦言,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解法。

李天一带走的启发则更具转向意味:尝试「用公益的心做商业化」,把手语识别模型适配到银行大屏,或在碳排放等产业场景寻找落点——「以前没想到这个方向」,他说,也许会在上海先行试水。

秦宏超记得评委的叮嘱,「找合伙人要抓紧,但不要太急。」眼下,他正在准备在 9 月 10 日开幕的上海外滩大会上,用 demo show 打出名声,扩大可见度。

他们渴望合作,却缺少渠道。」在阳靳光看来,像 AFAC 这类赛事,正是搭建桥梁的机会,让中国创业者被更多人看见,也让海外市场找到连接的通路。

而对更多团队而言,它也是一座通往上海的桥。

我们正准备在上海落地注册公司,拓展长三角的业务。陈镜荣透露,岙邗科技已经对接了张江的一家硬科技孵化器。「这个孵化器本身就专注航天、光电等硬核方向,和我们非常契合,还有潜在的客户资源。」

徐周明也与本地金融机构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期待推动实质落地,将产品落地到上海。

最终,大家的收益并不止于方法论、资源与曝光,还有思想的拓展。「有些想法,也许现在用不上,但三五年后可能就能落地。或者它在一个市场不适用,却在另一个市场能打开局面。」陈镜荣说。

新一轮 AI 应用浪潮席卷而来,AFAC 也不再只是一个竞赛的名字。它在悄然生成另一种角色:创业的孵化器、行业的风向标。

三年来,越来越多的项目在这里找到落地的路径,越来越多的想法在这里获得启发与验证。它把资本、技术、产业和政策拉到同一张桌子上,把「可能」推向「可行」。

它是一场关于未来金融智能的集体预演,见证了创业者们的冲刺,也折射出一个行业的进化。它让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未来中国 AI 创业领军者,或许会在这片舞台上第一次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