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男女健康差异新发现
5月14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AI颠覆制药业:数月设计抗体药物,挑战传统研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中,约三分之一针对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
网易科技报道,Wed May 14 2025 12:20:45 GMT+0800 (China Standard Time)
5月14日(星期三)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AI颠覆制药业:数月设计抗体药物,挑战传统研发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中,约三分之一针对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类药物年销售额近2000亿美元。GPCR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其结构复杂,传统抗体药物难以精准靶向。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加速抗体药物研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Nabla Bio的研究团队宣布,其AI系统在几个月内设计出数十种靶向GPCR的抗体候选药物,效果媲美传统耗时数年的研发成果。其中一种抗体甚至能激活而非阻断细胞信号,成为AI设计蛋白质的首例突破。
抗体是制药行业的重要方向,目前已有160多种工程抗体获批用于癌症、感染和免疫疾病治疗,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4550亿美元。传统抗体设计需多轮优化,而AI可从一开始就优化关键特性,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Nabla Bio团队采用类似ChatGPT的“测试时扩展”技术,使AI通过多轮推理迭代优化设计。实验显示,其AI生成的抗体不仅结合强度优于现有药物,还能精准区分相似靶点。此外,AI还成功设计出可激活GPCR的抗体,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AI在抗体设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华盛顿大学团队利用AI开发出靶向流感通用蛋白的抗体,有望推动通用流感药物研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bsci则设计出能结合HIV保守区域的抗体,为广谱抗HIV药物奠定基础。该公司还在探索AI抗体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技术进步,AI正成为抗体药物研发的核心工具,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多家生物技术公司表示,面对庞大的潜在靶点和疗法,AI的应用将加速创新药物的问世。
《科学通讯》网站(www.sciencenews.org)
疫苗难产、药物稀缺:人类对抗真菌的困境
与真菌作战并非易事。美剧《最后生还者》的设定虽为科幻,但现实中真菌感染的威胁同样严峻。气候变化正助长耳念珠菌和山谷热等真菌感染的传播,而人类对抗它们的武器却极为有限。
人类可能对部分真菌产生终身免疫,例如美国西南部居民对山谷热病原体球孢子菌的免疫力。然而,脚气、癣等皮肤真菌病常会复发,免疫力难以持久。免疫系统依赖T细胞而非抗体来对抗真菌,但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或高暴露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露营者)仍易感染。
目前尚无获批的人用抗真菌疫苗。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nivive Lifesciences正在开发针对山谷热和芽生菌病的疫苗,其通过基因改造使活真菌失去感染能力,但仍能训练免疫系统。动物实验显示有效性,但距离上市仍需数年。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山谷热病例在亚利桑那州和加州逐年上升,2024年两地合计报告超2.7万例,凸显疫苗的紧迫性。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过去十年全球仅批准四种抗真菌新药,九种在研药物中仅三种进入后期临床试验。抗真菌药物库远不如抗生素丰富,部分感染甚至无药可治。英国生物技术公司F2G研发的奥罗芬姆(olorofim),通过阻断真菌DNA合成来抑制繁殖,若获批将填补空白,但其研发周期长达25年,反映新药开发的艰巨性。
真菌感染的威胁日益加剧,而疫苗和药物研发却进展缓慢。扩大科研投入、缩短研发周期,或是应对这场“无声战争”的关键。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6000种蛋白质揭秘:为何男女健康风险不同?
一项由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精准医疗研究院(PHURI)主导的国际研究发现,男女在健康风险、症状及疾病预后方面的差异可能与蛋白质水平有关,但遗传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研究团队利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和芬兰研究项目的数据,分析了5.6万名男女受试者的约6000种蛋白质与数百种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蛋白质水平在男女间存在差异,但仅有约100种蛋白质的遗传调控机制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这表明,尽管两性在蛋白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遗传因素并非主要驱动力。
研究人员指出,除遗传和激素等生物因素外,非医学因素如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同样对两性健康差异产生影响,未来研究需更关注这些方面。
该研究为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药物研发已开始关注蛋白质水平的遗传差异,而这项研究证实,绝大多数蛋白质调控基因变异在男女中表现一致,支持了相关医学研究的普适性,为开发更公平、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宇宙寿命大缩水!科学家:毁灭倒计时提前万亿倍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研究显示,宇宙衰亡的速度比此前认为的快得多。通过计算霍金辐射效应,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后的恒星残骸将在约10^78年后消亡,远短于先前估计的10^1100年。这项研究发表在《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上。
该研究基于对霍金辐射的新诠释。霍金辐射理论认为,黑洞边缘可能产生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被吸入黑洞,另一个逃逸,导致黑洞缓慢蒸发。而新研究表明,类似过程也适用于中子星等其他致密天体。计算发现,天体的衰亡时间仅取决于其密度,中子星和恒星级黑洞的蒸发时间均为10^67年。尽管黑洞引力更强,但由于其无表面结构,会重新吸收部分辐射,反而延缓了衰亡速度。
此外,研究人员推算,像月球和人类这样的普通物体,通过类霍金辐射完全蒸发需要10^90年,但实际可能因其他因素更早消亡。
这项研究结合了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数学,旨在通过极端案例深化对霍金辐射的理解,为揭开宇宙终极命运提供新线索。尽管衰亡时间大幅缩短,但宇宙的终结仍遥不可及。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从太空俯瞰的生态警报:高山植物基因库正加速流失
山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全球环境变化正使这些生态系统发生深刻改变。过去50年,气温升高和土地利用变化促使灌木和乔木扩张,形成“山地绿化”现象,导致高山草甸的特有低矮植物逐渐消失。
其中,地中海高山草甸的关键植物希腊山茶(Sideritis)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是山地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近期,一项研究结合卫星遥感和基因分析,揭示了山地绿化与遗传多样性流失的关联。
研究团队调查了希腊11个山脉的希腊山茶种群,对比1970年代标本馆藏品与当代样本的基因数据。结果显示,其中8个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部分地区的植株近交系数高达20%,表明种群规模萎缩。卫星数据显示,植被密度增加与遗传多样性下降直接相关,说明竞争性植物扩张挤压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
该研究由德国森肯伯格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研究中心、雅典国家天文台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研究团队指出,遗传多样性下降会削弱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加灭绝风险。这一创新方法使科学家能通过卫星监测遗传多样性变化,尤其适用于偏远山区或难以实地考察的区域。
研究还强调,全球山地绿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建议优先保护受影响严重的区域,并呼吁开展更多类似研究,以全面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引力与量子力学的终极统一?科学家接近破解“万物理论”
科学家们可能正接近解开物理学最大谜团之一——如何将引力与其他基本自然力统一。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引力理论,有望与描述粒子与力的“标准模型”框架相容,从而推动“万物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或能解答黑洞奇点、宇宙起源等终极问题,并可能像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催生GPS一样带来技术革新。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物理学进展报告》(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该理论的核心是将引力纳入规范理论框架。规范理论认为粒子通过场相互作用,例如电磁场是带电粒子的规范场。研究团队试图构建一种引力规范理论,使其对称性与标准模型中的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一致,而非沿用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对称性。这一突破可能弥合量子场论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二者分别描述微观量子世界和宏观引力现象,虽各自精准却互不相容。
量子引力理论对理解黑洞内部、宇宙极早期等高能引力环境至关重要,而现有理论在这些领域失效。研究采用“重整化”数学方法处理计算中的无限值,目前已在一阶项中验证其有效性,但高阶项的完整证明仍需完成。若成功,该理论将为物理学开辟新方向。
尽管挑战犹存,研究团队对最终验证持乐观态度,并已公开发表成果以促进全球科学界的协作探索。这一理论或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般,成为未来科学发现的基石。(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