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前四月双破千万背后的深层“密码”|封面车评

封面新闻,Wed May 14 2025 08:02:04 GMT+0800 (China Standard Time)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12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历史上首次在年度前四个月双双突破千万辆大关。中国车市能够取得这一成绩,也折射出背后多重的深层驱动力。


首当其冲的便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结构性优化。这也是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多年的政策扶持、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完整产业链构建的必然结果。政策的精准引导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中国品牌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已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崛起即是明证。

比如,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高增100.38%,创下单季度新高。比亚迪的业绩增长主要源自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持续强劲表现。

同时,智能网联、辅助驾驶等新技术在国产新能源车型上的快速应用,也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

其次,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表现是另一重要支柱。今年1-4月,汽车出口总量达到193.7万辆,同比增长6%。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品牌汽车在产品力、性价比和智能化水平上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全球部分地区汽车供应链受阻或转型缓慢,为中国汽车出口创造了窗口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车企积极调整出口战略,不再仅仅依赖低价竞争,而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络、甚至在海外投资建厂等方式,深化本土化运营,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此外,国内市场的稳步复苏与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同样功不可没。尽管面临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的城镇化进程以及汽车消费升级的趋势,为汽车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央及地方政府在2024年至2025年初陆续出台的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潜在的购车需求。特别是针对汽车消费的补贴、减税以及优化限购城市的购车指标等措施,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技术创新和品牌向上战略的有效实施,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内生增长的内在逻辑。近年来,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不仅在新能源技术上取得突破,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以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前沿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吉利、长安、长城、奇瑞等一批自主品牌,通过技术积累和品牌塑造,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并成功向中高端市场渗透。这种技术驱动的产品升级,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和品质化的需求,也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千万辆产销背后并非一片坦途。国内市场“价格战”的持续,虽然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也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了挑战,并可能对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在汽车出口方面,地缘政治风险、部分国家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对中国汽车技术和数据安全的审查趋严,都为未来的出口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尽管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在核心芯片、高端材料等领域,中国汽车产业链仍存在一些“卡脖子”环节,需要持续攻坚。

封面新闻认为,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首破千万辆,是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势以及企业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成绩不仅为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地位。未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韧性,如何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变革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将是中国汽车工业持续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