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负责人李建刚院士:5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文汇报,2025-04-27 06:37:14


核聚变能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何时人类能用上这种绿色、安全、无限利用的能源?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认为,预计可在2027年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并在5年内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已启动方案设计

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核能作为低碳可调度基荷能源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我国能源工作会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65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统计数据,2050年全球核能将突破11亿千瓦,其中小堆将占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4,约3亿千瓦的发展空间。

李建刚透露,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方案设计,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将完成从ITER到聚变原型电站之间的技术过渡和工业实践,演示聚变能持续大功率、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可行性。”

2030年左右完成小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本期沙龙“科学主理人”、核能规划发展、科研设计、工程管理、核安全等领域专家田佳树提到,未来10年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简称“小堆”)开发验证和推广的重要窗口期。


田佳树作主题分享

与大型核反应堆相比,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单机投资低、厂址适应性强等特征,还因其体积小、固有安全性高、功率比大、适应性好、核废物产生量少、退役成本低等特点,在全球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并有望率先建成全球首个陆上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

“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将达到400TWh,是2020年的两倍。” 田佳树表示,小堆在数据中心供能、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替代退役煤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他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完成小型堆核电站商业示范

共同引领世界能源绿色转型

小堆和聚变堆都是当下的研发和投资热点。

田佳树认为,小堆兼具三代堆成熟性与四代堆创新性,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的战略必争领域,但还需通过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证明其与大型反应堆相比具有竞争力;而聚变堆还需要解决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方面的问题,预计未来20年内可能会完成实验堆和示范堆的环节,并在商业堆的环节探索市场接受度。“两者最终将共同引领世界能源的绿色转型。”


沙龙嘉宾共同讨论核能话题

李建刚预计,到下世纪末,清洁能源将替代化石能源。“这期间,所有清洁能源技术都值得大力发展,其中既包括核聚变和裂变技术。”

米磊表示,小堆和聚变堆技术的协同发展,将成为人类能源革命的“双引擎”——既要立足当下,通过小堆实现核能安全发展的“确定性”;也投资未来,依托可控核聚变打开“无限能源”的想象。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策协同、耐心资本和公众理解,共同推动核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实现能源的升维。